秦腔舞台美术--布景装置
  发布时间:2012-03-23  来源:www.yilu365.com

    陕西戏曲以砌末和演员唱念表述来转换场景的形式,出现于元代。元杂剧《货郎担》中,张玉娥(外旦)和魏帮彦(净)在张的丈夫李彦和家偷转银两包袱,并定计火烧李家房产,于洛河船上谋害李彦和,转场洛河岸边后,魏帮彦扮梢公划船,骗李彦和夫妻上船,将李推入水中,并勒死李妻等场景变化,就是采用的这种形式。清道光十年(1830)同州梆子抄本《阴阳剑》出现了机关彩砌。有“五彩鸟绒线装成”的记述。

正式布景出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,陕西易俗社演出《牛郎织女》,首先采用了纸扎和画幕布景。民国六年(1917),陕西易俗社向京剧舞台学习,在宜春园剧场装备转台布景徕观众,首演《复汉图》,新奇可观。民国十一年开始采用软、硬片绘画透视布景(见图)。《双锦衣》、《燕山恨》等剧的演出采用此种布景,出现了“洋楼夜景,平台花园”、“人步莲、莲花转,人化蝶、花间玩”的艺术意境,得到了“布景新奇,堪称奇观”的赞誉。(民国十一年五月一日《关陇日报》)软、硬片透视布景很快传布到了陕南陕北。民国二十三年,安康汉调二簧同心社演出的《慈云太子逃国》,和民国三十三年延安平剧研究院演出的《逼上梁山》,及其以后的关中八一剧团演出的秦腔《屈原》,都绘制使用过软、硬片透视布景。三十到四十年代,随着电灯照明的使用,布景有了新的发展。民国三十五年,上海布景师陶渠、朱进才先后来西安为陕西易俗社的《韩宝英》、三意社的《红莲寺》绘制了大型画幕,并制作了机关布景和大型纸扎砌末,五光十色,离奇可观,各剧社纷纷仿效,蔚然成风。与此同时,西安先后还出现了“光武”、“时新”、“新艺”等布景公司和“花宫布景社”等专业布景机构,促进了陕西舞台布景的发展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1952年福建布景师蔡鹤汀、蔡鹤洲来西安光武布景公司搭班,公司成员增加到一百多人,业务遍及陕西各县剧社,使电光布景和机关布景使用更为普遍。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期间,展开了戏曲演出是否需要布景的专题讨论,统一了认识,肯定了布景对揭示主题思想、创造典型环境、烘托演员表演的艺术作用,批评了空中飞人、真火、真水、真牛上台之类乱搞噱头的倾向,端正了布景的设计与制作方向。同时,随着一批大专院校毕业的专业人员分配到剧团工作,使布景设计、制作和装置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。1964年陕西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所演剧目的布景设计,开始向强化地方特色和民族化特点方面发展。写意性和装饰性现代布景,在戏曲舞台上逐步增多。咸阳演出的《赵梦桃》,用一块富有装饰性风格的软景当二幕,作为各场之间的过渡景;省级代表团演出的《雷锋》,在台口两侧各装饰三面巨大的红旗图案;西安市代表团演的《灯笼红》,用木刻式的布景。由于投景幻灯进入戏曲舞台,使大部分戏曲布景在构思、构图、空间层次、气氛等艺术表现方面也有了新的提高。1966年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大量普及“样板戏”,各地舞美人员多向北京、上海学习,陕西戏曲布景在空间层次、气氛营造等艺术表现上又出现了一个大的发展。七十年代后期,戏曲布景又开始走向探索多种风格的新阶段,1979年演出的《屠夫状元》、《丁家姐妹》、《孙思邈》等剧目的布景,在边幕、纱幕、装饰底幕上做出了新的尝试,减少了实体布景。《紫金簪》的布景、道具设计制作成剪纸模样,突出了弦板腔的民间艺术风格。

上一篇:秦腔舞台美术--纸扎布景  
下一篇:浅谈影视灯光照明的设计原则及布光技巧